本專輯以「工程永續力」為核心,探討建設與環境共榮的多元面向,涵蓋能源轉型、水資源調度、生態復育、減碳策略與資源循環等議題。透過實例說明展示台灣在抽蓄儲能、風力發電、水資源調度、自然工法、城市發展、永續園區、資源再利用與污水處理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展現工程邁向永續的堅定決心。
本專輯以「工程永續力」為核心,探討建設與環境共榮的多元面向,涵蓋能源轉型、水資源調度、生態復育、減碳策略與資源循環等議題。透過實例說明展示台灣在抽蓄儲能、風力發電、水資源調度、自然工法、城市發展、永續園區、資源再利用與污水處理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強調永續規劃與零碳發展...
中鼎集團在布局全球的過程中,深刻瞭解工程產業發展與氣候變遷的高度關聯和影響,持續透過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TCFD) 辨識經營的風險與機會,積極投入綠能以及低碳產業的發展。多年來,中鼎致力以核心本業實踐永續,透過「綠色工程」、「智慧工廠」、「循環經濟」和「智能...
鐵道運輸設施是重要的基礎建設,惟我國鐵道系統多依賴國外產品與技術的支援。因此整合國內鐵道產業技術、投入建設,一直是政府努力的目標。本專題收錄5篇專業報導,其中由鐵道局說明鐵道產業國產化推動方向,包括完善法規標準、提升關鍵技術自主能力、優化招/投標機制及建立檢測...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環境汙染與資源匱乏,使得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的議題逐漸受到關注,循環經濟將資源視為寶貴資產,追求最大程度的再生利用,而永續發展的關鍵是讓生產與消費活動不造成自然資源耗用與環境衝擊。本期專刊共收錄七篇論文,闡述鋼鐵、石化與水泥等產業在循環經...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影響日益明顯,世界各國持續針對減少碳排放及發展新能源進行討論。為達成國際減碳承諾,並因應國內外政經情勢及能源環境的快速變遷,政府於2016年起積極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新能源政策」,以2025年達-50%(天然氣)之低碳潔淨發電能源配比...
近期,生成式AI ChatGPT的崛起掀起人工智慧風潮,討論快速應用AI技術的同時,也引發對隱私和工作權剝奪的關切。在AI定義變得關鍵的當下,回顧赫伯特·西蒙在1956年提出的「複雜性的資訊處理」,為AI定義提供更精確的方向。本專欄「產業界的AI應用」由學界和產業先進分享研究和發展成果...
能源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然而傳統化石能源會引發溫室氣體效應、造成空氣污染,進而影響環境生態和人體健康。為了永續發展,我們除了需要節約能源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更需要推動能源轉型,尤其是使用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可持續不斷的由自然過程中得到,是相對環保的電力來源。...
水利工程對於供水、防洪減災、地方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和都市化發展等多重挑戰下,我們必須尋找更多有效率、智慧及永續的水利工程對策,以確保社會、環境和經濟可穩定發展。...
國內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對於民眾交通的便利性及都會的發展性,都產生相當重大的效益與影響,捷運營運多年形塑出獨特的:禁止飮食、排隊乘車、禮讓博愛座、電扶梯靠右、車廂內輕聲細語等捷運文化,也自然而然的影響了國內其他都市捷運的風貌...
為避免地球暖化造成無可逆轉的危害,全球必須努力將世紀末的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的1.5°C之內。此一目標的實現需規劃2050年之前至能源與碳淨零排放,涉及複雜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等問題,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指標可視為達成此一目標的指引。土地開發是國家經濟發展、提昇競爭力的載具...
近年來氣候的極端現象持續的困擾著世界各國,已嚴重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與經濟。2021年在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研擬之氣候協議中,為達2050淨零碳排的全球共識,要求各國提出低碳政策,藉由碳排放占比、碳中和、減碳機制、列舉優先減碳產業等方式,驅動綠能建設、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數並發展低碳供應鏈產業...
因應新冠疫情對社會、經濟及生活形態的衝擊,全球企業莫不積極進行數位轉型,致力朝智慧化、敏捷化、韌性化發展,其中5G行動網絡將扮演致關者角色;5G高速率、低延遲、大連結的特性,再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邊緣雲等技術,將可為各領域產業帶來各種創新應用。
為了因應節能減碳的趨勢與綠色交通運輸的達成,政府就全國軌道運輸網之發展與建置做了整體性的規劃,於106至111年總計投入約千億元特別預算推動軌道建設,打造臺灣軌道系統未來成為安全便利永續...
化工分離技術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性質差異,將其轉化成單項或更易多的產品,達成分級、分離、濃縮、純化等效果,為食品、生醫、環境等產業的關鍵應用,直接影響產品生成,也主管成本與質與競爭力。
若老子的道德經是唯心論最美麗的序言,那古羅馬詩人,同時也是哲學家的Lucretius所創作之On The Nature of Things就是唯物論最浪漫的前曲。不不同於「道可道非常道」,Lucretius主張以原子為礎的物質宇宙觀,決定論為本的觀點不僅常可通,更是進步的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