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推動親民路平建設應予肯定
台北市推動親民路平建設應予肯定
中國工程師學會陳振川理事長(第68屆)/楊立奇秘書長
先進國家的道路又平又好,走在路上是一種享受,把道路品質做好,大幅減少修補維修經費,減少汽油消耗及車輛折損,更避免人命傷亡。記得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曾經說過,東京道路的品質是世界第一,閉著眼睛路跑都不會跌倒。反觀國內過去道路坑坑洞洞、凹凸不平、雨天四處積水,車子開過把水濺出噴到行人,真是不舒服;路上人孔蓋則是密密麻麻,人孔蓋是鑄鐵做的,天雨時很容易讓機車騎士滑倒,被駡甚至連通台北市政府及總統府之仁愛路都不平。除了捷運工程及上一波之人行道改善,這幾年經過行政院工程會推動各縣市進行路平專案之後,我國道路品質,已有大幅度的進步,而台北市用心投入,更是表現傑出,應該給予公道肯定,可說是台北市成為國際宜居大都市之第三波重大工程改造。
以交通流量大的台北市來說,推動路平專案是最艱辛的工作,就像穿在身上改衣服一樣,非常困難。施工時的交通管制是一大難題,經常造成民怨,為增加道路品質耐久性,市府仍堅持增加養護時間。郝市長於民國97年5月開始實施路平專案,至103年止已完成臺北市主要道路的路面全面更新。道路工程絕不是簡單工程,隨意就可做好。第一階段先從根本做起,協調管線單位將既有老舊或埋設深度不足管線全部汰換更新。
第二階段針對因路基不良常發生坑洞或龜裂之路面,進行下方路基改善,另舊有路面上之既存之人孔蓋一併進行調降至路面下20公分。人孔蓋的調降可使道路鋪築時有利掌控道路的縱橫坡度,孔蓋的減量可提昇提高車輛行駛的舒適性。第三階段辦理道路全寬路面刨除,並於重鋪時一併調整道路高程及坡度。施工時嚴格要求舊有路面的刨除、測量、瀝青的鋪築、及足夠的養護時間。
第四階段道路鋪築完成開放通車後,將防災、維生管線必要之孔蓋提升與路面齊平,非必要的人孔蓋則不予提升,大幅減少路面上人孔蓋的數量。經過6年的積極推動,台北市已完成280條專案道路路面更新,配合調降減少人孔蓋85%共計4萬4,452座,完成路面銑鋪面積約672萬平方公尺,若以一般4車道之道路寬16公尺計,約完成420公里,相當於國道三號基隆至屏東之距離,成績斐然。
路平專案的實施,郝市府常受民代媒體不合理評擊,這也就是很多其他政治人物不願編列預算投入此建設原因。但施工程成果令人欣慰,自98年實施路平專案起,每年國賠案件數逐年從每年有48件之多,減少為103年度迄今僅有5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真是功德無量。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公布2013年全球適合居住城市排行榜,台北市以83.9分,拿下第61名的成績,並在5年內進度幅度最大的10座城市中得到第7名,台北市的進步實在是有目共睹。盼望各縣市新任首長也能重視路平工程重要性,跟進推動。